明明不缺钱,老人却热衷“捡垃圾”回家?这可能是生病的信号!
在你的身边是否出现,家里老人没事儿就去翻垃圾桶,看到各种包装盒、纸箱、瓶瓶罐罐、旧衣服旧鞋子就往家里拿,既不做分类、也不做整理,也不出售,就只是一味的囤积,弄得整个房子乱糟糟、臭哄哄......明明退休金都花不完,以前也很注重生活品质,现在却总是捡“垃圾”......
像这样爱囤积的老人并不鲜见。引发囤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老人捡垃圾虽然是一种行为,但如果发现家人突然出现上述情况,可别大意了,首先要排查老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或者认知障碍,这可能是出现了某些疾病的前期表现,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合常理的物品使用观念和价值判断。那些年轻时没有囤积习惯,上了年纪反而喜欢囤积物品的老人尤其要注意,可能是老人患有“囤积障碍”。
一、囤积障碍定义及特点
囤积障碍(又称囤积症)是一种认知行为发展障碍,是以对无用或价值不大物品的无停歇收集以及不愿丢弃以至于占用大量空间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精神障碍。这一行为的原因是感受到强烈的积攒物品的需求,以及与丢弃物品相关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囤积障碍与收藏不同,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一旦出现囤积行为,也意味着患者可能会有强迫、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其他情况。
囤积症状常于11~15 岁首次出现,随着年龄增加对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逐渐增加,而临床研究中更多的受试者为5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这意味着囤积障碍病程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
二、囤积障碍病因探索
遗传因素
囤积障碍可能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囤积障碍成员的人患病风险较高。此外,可能与14号染色体的异常有关。
神经机制异常
囤积障碍可能与脑区的激活异常有关。研究发现,囤积障碍可能与腹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和岛叶的活动异常有关。
心理认知因素
囤积障碍可能与个体的早年经历以及特殊经验有关,比如婴幼儿时期和母亲有不安全的依恋体验、早期受到一些创伤以及经历过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囤积障碍患者还存在认知缺陷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患者症状程度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环境因素
大约有52%的囤积障碍发生与发展与个体经历生活应激事件有关,这比例在童年时期就出现了囤积行为的患者当中显著下降。研究者没有发现囤积障碍的发生和加重和早年受到的物质剥夺有关系。
三、囤积症的显著特征:
1.过度收集物品:囤积症患者通常会收集大量物品,且难以舍弃或丢弃这些物品,即便它们可能毫无价值。
2.决策困难:他们在处理物品时,往往面临巨大的决策困难,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保留哪些物品,丢弃哪些物品。
3.情感依赖:囤积症患者对其所囤积的物品有强烈的情感依赖,认为这些物品与其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4.生活空间受限:由于物品过多,他们的生活空间会被严重挤占,影响日常生活,如无法正常使用厨房、浴室和卧室。
四、囤积症的治疗:
囤积障碍治疗原则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囤积障碍常因患者自知力不足及缺乏治疗动机而被视为一种难治性的疾病,因此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全病程管理尤为重要。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教育,与之共同设定治疗目标,增强治疗动机,帮助患者更容易地制定决策,采用逐级暴露的方法帮助患者处理分类、丢弃物品所带来的焦虑,以及纠正患者与囤积相关的歪曲认知。
家庭干预: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囤积障碍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家庭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家庭环境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控能力。
厌恶疗法:在其他疗法的基础上,可以使用厌恶疗法来抑制和消除患者的囤积行为。通过让患者体验与囤积行为相关的负面后果(如环境杂乱、生活不便等),使其逐渐减少对无用物品的依恋感。
药物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是抗抑郁药,但研究发现尚无药物能够直接治愈囤积障碍,但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伴随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